季卫东教授是中国法学界的翘楚,我们的交往更早,也更多。
公布,狭义上,仅指立法机关表决通过后的文本交由签署机关签署向社会公开发布的行为,它是文本形成效力的最后一道程序。现代法治是建立在人民主权的理论基础这上的,立法机关的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立法的结果必须向人民公开,这是立法者的义务,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知情权的要求,通过公布,让人民知道做了些什么。
与上述学界所讨论的司法解释不同,本文着眼于立法解释。[16]在代议制政体中,国家的实际最高权力应当属于人民的代表,因为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使最后的控制权。这种解释模式的缺陷在我们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引起足够警惕和反思。其中,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的文本才是标准文本。之所以可以由中国人大网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刊载,主要考虑到网络和全国发行的报刊更为迅速快捷,影响广泛,方便社会民众及时了解该法律。
人们一般认为立法解释是最能体现立法原意的解释。1.文本的表现形式,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条文的集合或判例的集合,在成文法体系下,更多地表现为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即条文的集合。[224]习近平同志指出,之所以要抓住关键少数,乃是因为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
法治或人治都是蜗居在君权之下的手段之治。[143] 习近平同志深刻论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指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是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党中央以革命勇气、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改革,大力解决立法不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监督疲软、权力腐败、人权保障不力、财产保护缺位、新兴法治滞后、涉外法治薄弱等突出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
通过带头守法,引领全民守法,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
[64]习近平:《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写在一二·四全国法制宣传日》,《浙江日报》2003年12月4日,第1版。[96]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法治恢复重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开放思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广泛研究并借鉴了世界各国的法治文明成果,例如人民主权、依法治国、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国家机关职权法定、依照宪法法律监督和制约权力、契约自由、正当程序、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等法治理念、法理学说和法律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博采众长、显示出明显的比较优势,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客观规律,也体现着法治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法治文明进步的共同规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确保法律实施,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严格执法、严格司法、严格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人权和法治领域,就要牢固树立法律的真谛在于保障人权、中国人权制度的显著优势在于人权的普遍性和普惠性、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等理念,要切实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注释】 [1]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9页。一、法治的基本原理 原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的理性认识,亦即各门科学总结提炼出来的反映事物存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道理、学理、哲理。三个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它们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3.法治和民主的关系 法治和民主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广泛共识的两个核心范畴,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孜孜以求的两种理想,是现代制度文明的两大支柱。
要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法观。
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首先,他把三统一凝练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指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114]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5.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六)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建设法治军队 依法治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和逻辑必然。
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52]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11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并把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任务。[167]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认为: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
第三,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在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之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4.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83]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72]法治发展也必然被包含在这个具有广泛意涵的发展概念中。依法设定权力,关键是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权力运行流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
[4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3页。人民服从法律,且人民服从的法律必须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
[156]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求是》2019年第4期,第10页。政治和法治的关系,在具体层面上通过执政党的政策(简称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体现出来。
[3]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6日),《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第3版。其在现代社会具体体现为: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限制,对权力滥用的防范。[157] 如果说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1.0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2.0版,那么,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3.0版。[4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
[51]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页。在他看来,民主和法治的有机统一是政治文明的本质规定,文明政治必然是以民主和法治为标志的政治,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权益,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法治环境。推进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一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二要坚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三要坚持依规治党底线与以德治党高标相照应,四要坚持以党内法规促进道德和以道德滋养党内法规,五要坚持以党性培养为总抓手推进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
要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系统保护能力。法治和人治问题不仅是历史上的难题,而且依然是我们走向法治现代化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